摘要:昨天上午,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的家里,記者見到了今年92歲的老篾匠黃樹銀。他是東陽如今最年長、依然會做竹編的老篾匠。在兒子家安享晚年的老篾匠童心不改,別出心裁地將傳統(tǒng)農具縮小了幾十倍,把籮筐斗箕等搬上桌子,不但有了新的實用性,而且還可以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
記者 張海濱
昨天上午,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的家里,記者見到了今年92歲的老篾匠黃樹銀。他是東陽如今最年長、依然會做竹編的老篾匠。在兒子家安享晚年的老篾匠童心不改,別出心裁地將傳統(tǒng)農具縮小了幾十倍,把籮筐斗箕等搬上桌子,不但有了新的實用性,而且還可以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
11歲學做篾經歷三年學徒
黃樹銀是東陽市千祥鎮(zhèn)隔塘村人,11歲時,黃樹銀就開始學習做篾手藝。學做篾匠很辛苦,俗話說,學做篾匠,三年學徒四年半作。學徒期間,全部工錢“一口價”,只有區(qū)區(qū)20元。學成后當半作,每日工資是0.18元。
那時候,黃樹銀雖然只有十來歲,可是他很懂事,總想學好這門手藝。他跟著包工頭,常年在杭州、建德、蘭溪一帶邊學邊做。心靈手巧的他,能把一根毛竹剖成12層,還對下腳料物盡其用。
有一次在蘭溪,他住在農戶家里,見當?shù)貨]有笠帽,就用下腳料編織了3個笠帽送給農戶。其他農戶見狀,紛紛要求他幫忙編笠帽,并給出每天1元錢的工資。幾個月后,黃樹銀離開了那個小山村,卻把編笠帽的手藝留在了村里,為當?shù)卮迕翊蜷_了致富門路。
土改后,黃樹銀回到村里,種田之余,承攬竹器加工活,分發(fā)給村民加工。當時村里有八九十個篾匠,在黃樹銀等人的“外引內聯(lián)”下,村子成了千祥最著名的竹編專業(yè)村。
雖然沒有多少文化,而且已是92歲高齡,但黃樹銀老人思路清晰,談吐風趣,只是要用東陽話交流。“千祥篾業(yè)合作社是我31歲那年創(chuàng)辦的,最初只有2人,我就是其中之一?!闭f起過去,老人感慨頗多。
黃金時期獻給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
黃樹銀不但在千祥農村發(fā)起成立了篾業(yè)合作社,還是東陽竹編工藝廠的第一批員工。也正因此,黃樹銀被稱為東陽竹編產業(yè)化的“兩朝元老”。而在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的日子,是老人技藝發(fā)揮的黃金時期。
1958年,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成立,迫切需要技藝精湛的竹編藝人,黃樹銀進入候選之列。工藝廠相關負責人專門趕到千祥考察他的技藝,回去后即發(fā)函請調,卻被東陽縣手工業(yè)管理局阻攔。后來東陽縣領導出面調解,認為合作社服務于農業(yè),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服務于外貿,后者更重要,可還是未能把他挖走。最后,黃樹銀不得不先退出合作社,才得以進入工藝廠竹編車間。
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人才濟濟,為人低調、不喜張揚的黃樹銀雖然是第一批竹編員工,但他不慕名利,始終工作在第一線,幾乎每件出口竹編精品他都參與編織,還帶出了許多徒弟。1978年,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分離,成立了東陽竹編工藝廠,黃樹銀又成了竹編廠的元老,依然從事一線業(yè)務工作。
東陽竹編工藝廠作為東陽竹編生產和精品創(chuàng)作的大本營,任務非常繁重,黃樹銀專攻編織,曾因參加編織東陽竹編里程碑式精品《九龍壁》而立下一等功。不管是實用型的竹編器皿,還是觀賞型的竹編藝術品,黃樹銀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把鄉(xiāng)間竹編用具的編織經驗與竹編廠的精細編織技法結合,所編織的樣品結實美觀,受到外商青睞。因此,60歲那年他退休時,廠里盛情挽留其繼續(xù)工作,直到1990年東陽竹編工藝廠改制為止。
安享晚年不忘創(chuàng)新竹編制品
離開東陽竹編工藝廠后,黃樹銀回到老家,在鄉(xiāng)下重拾舊業(yè),編織各種竹編器皿,分贈給親朋好友。2011年,兒子黃學敏創(chuàng)辦了一家竹編廠。于是,經驗豐富的黃樹銀,當仁不讓地成了技術指導。有時興致上來,他還會去剖篾。更難得的是,老人又點燃了創(chuàng)作激情,努力改良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竹編品種。
“這是竹編‘新香爐閣’,爐壁過去用玻璃膠做坯,我把它改成竹編的坯,這樣就可以盛放東西,而且牢固程度增加了。”說起自己的創(chuàng)新,老人自豪地說,他編織的爐壁,水都滲不過去,密實著呢!他還建議兒子把傳統(tǒng)竹編的玻璃膠制坯,改成用木頭作坯,這樣更有利于竹編與坯體結合,即使擺放多年也不會鼓包,堅固美觀。
談得興起,老人伸出雙手,讓記者看看有沒有不同。記者看到,老人左手的大拇指特別寬,彎曲度特別大,一個手指頭能像一個鋼印一樣,豎著按在桌子上。而且,大拇指很有力氣,皮膚也厚實些。“這些都是篾匠的特征,因為做篾的時候都要用到這個大拇指,用多了,自然就強壯了?!崩先苏f,現(xiàn)在他只能做編織這一部分,因為年紀大了,剖篾等基本功都荒廢了,柴刀也使不靈活了。因此,做編織用到的篾都是兒子拿過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現(xiàn)在主要編一些縮微版的傳統(tǒng)農具,能夠放在桌子上,甚至拿在手里把玩。老人有個小孫子,疼愛孫子的他還用桃核做了個花籃。老人說:“現(xiàn)在的小孩子,很多人根本見都沒見過祖輩們常用的農具,有的甚至連聽都沒聽過,如果能讓他們從小接觸到這些縮微版的傳統(tǒng)農具,也是一種傳承。”
雖然過去“蹲下像孵雞娘、站起像活和尚”的篾匠生活,給黃樹銀造成了許多創(chuàng)傷,但是老人心態(tài)很好,一輩子無欲無求,一直笑對生活。直到現(xiàn)在,老人的眼睛依然很好,記者看到,他一個人的時候,還會喝茶看報紙,居然不用戴眼鏡,而且看報的距離也很正常。
轉自2013年10月25日金華日報: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jhrb/html/2013-10/25/content_1705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