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著名民藝學者杭間說:“這位老人的手藝經(jīng)歷正是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工藝命運的縮影?!彼悬S樹銀,今年97歲,做了80多年的篾匠,是東陽藝術界最年長的老藝人。
金華新聞客戶端7月14日消息 記者 琚紅征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著名民藝學者杭間說:“這位老人的手藝經(jīng)歷正是20世紀中國傳統(tǒng)工藝命運的縮影?!?
[緣起]一定要做出門儂 食白米飯賺大錢
他叫黃樹銀,今年97歲,做了80多年的篾匠,是東陽藝術界最年長的老藝人。
90多歲的黃樹銀在家中做竹編
1922年農(nóng)歷五月十九日,黃樹銀出生在東陽市千祥鎮(zhèn)隔塘村。這里靠近永康、磐安的山區(qū),山多田少,土層很薄,土質(zhì)也差,種不起糧食,只能種番薯、玉米等旱作物,還經(jīng)常歉收,吃不飽。為了謀生,光隔塘一個村就有60多名篾匠在外做手藝、討生活。
東陽以“百工之鄉(xiāng)”聞名于世。明萬歷年間(1573-1619),大批東陽人從軍抗倭,出門風氣初開。清乾隆年間,當?shù)赜?00多名木匠、雕花匠應招修繕紫禁城,這說明當時的東陽百工技藝已聞名全國。據(jù)記載,清道光年間,東陽的人口數(shù)量從唐宋時期的5萬增加到48萬。面對人多地少和土地貧瘠的巨大生存壓力,東陽人采取了“事功哲學”的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一改以往“不惜工商”“不輕去其鄉(xiāng)”的傳統(tǒng)觀念,走上了“以一技之長闖天下”的生存之道。
“出門儂”在隔塘村里是個很光榮的稱號。小時候快到過年時,村里在外面做手藝的人都要回家來。他們??湟约涸谕饷嬗邪酌罪埵常€有肉配飯,說得村里小孩子很是“眼孔熱”(羨慕)。加上東陽人喜歡鼓勵后生儂出門賺錢,說“在家是條蟲,出門是條龍”,認為后生儂成年后待在家里種田,是很沒出息的事,還把種田儂稱為“田烏龜”。所以黃樹銀小時候就想:長大了一定要做個出門儂,到外面食白米飯賺大錢,免得在家吃不飽穿不暖。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還不到10歲的黃樹銀像無數(shù)的前輩一樣,想做個“出門儂”,希望自己能過上“腳踏四方路,口食托盆飯”的工匠生活。
1932年元宵節(jié)過后,黃樹銀告別爹娘,帶上幾件換洗衣物,打個小包袱,就跟著師傅出門了。臨行前,娘給他包袱里塞進了一包“茶葉米”,囑咐黃樹銀到那邊后如果水土不服,就用“茶葉米”泡茶喝。
這么多年過去了,有件事黃樹銀至今記憶猶新。那年代沒有公路,沒有汽車。黃樹銀和師傅從隔塘出發(fā)前往蘭溪。過千祥到黃田畈,再到義烏佛堂,翻過太陽嶺,一路翻山越嶺都靠走路,走的都是古道。這也是他出生以來第一次走那么遠路,一雙腳走得很痛。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黃樹銀想叫不敢叫,更不敢哭,只能咬著牙忍著痛,緊跟師傅埋頭趕路。本來,從佛堂到蘭溪可以坐船,但師傅舍不得掏船錢,他只能繼續(xù)跟著走。這段路程一共有90公里,整整走了兩天。一路上,黃樹銀不止一遍地想:“原來,出門儂不是那么好當?shù)摹!?
[學藝]“賽場面”被打屁股 手藝精湛贏名聲
懂行的人都知道,學木雕要練坐功,做竹編要練蹲功。因為當時農(nóng)村,篾匠活最多的就是打(編)地笠(地簟)、篾席,需要攤開在地上編織,都非常考驗篾匠的蹲功。所以篾匠這個行當有句行話:“站起像和尚,蹲下像雞娘?!?
為了能練好蹲功,黃樹銀每餐飯都不能吃得過飽,否則蹲不下來。開始學藝的那段日子,他的腳蹲得先是麻,后是痛,每隔幾分鐘就要站起來。站的次數(shù)多了,師傅就要瞪眼。后來,黃樹銀就暗下決心,不管雙腳蹲得如何疼痛都要忍住。學藝期間,挨罵是經(jīng)常的事,有時還要挨打。黃樹銀年紀小,師傅和師兄們都把他當小孩子看待,挨打的次數(shù)也比較多。碰到“賽場面”,因年紀小而吃虧,更是被當眾打,恨不得地上有條縫可以鉆進去。
以前,好的篾匠師傅都同時帶好幾個徒弟、半作。到了一個新地方做生活,首先要讓徒弟們“賽場面”,一是側面向東家夸夸自己的手藝,二是讓徒弟們互相競爭提高手藝。
賽場面時,要在作場上攤出一領(量詞,席)地簟,兩個徒弟蹲在上面,每人右手拿同樣長度的篾片,左手拿篾添(篾匠工具)。師傅喊一聲“開始”,徒弟一起動手,在地簟原有三上三下的花紋中,補上新篾。這種比賽,賽的是手腳和技術,如果一個徒弟補到頭了,師傅就喊停,然后看另外一個徒弟落后幾個花紋。如果落后3個花紋也就是9片篾的距離,就要被師傅打3下屁股。
那一年黃樹銀12歲,在蘭溪鄉(xiāng)下,師傅要他和兩位師兄賽場面。他們都比黃樹銀高大,學藝時間也比他早,黃樹銀就有些不太情愿。師傅開口道:“不想賽也要賽,如果不肯賽,要先打屁股。”說著,一把拖住他,用篾尺在我屁股上“啪啪啪”打了3下。打完后,黃樹銀還是要參加賽場面。雖然他很用勁地拉篾片,但還是落后了。照規(guī)矩,又被師傅用篾尺打了3下屁股。黃樹銀說:“篾尺彈性好,很有韌性,打在屁股上很結實,非常痛的。”
這件事被黃樹銀看成“奇恥大辱”也鞭策了他用心學藝,不甘人后。
俗話說:“三年徒弟糊糊過,四年半作真難過?!鞭D眼,黃樹銀完成了3年學徒期,進入同行們看來最難過的半作期。半作為什么難過?一個成熟的篾匠從取料、剖篾、編扎等各項工序,都要自己獨立操作完成,而半作還處于半生不熟的階段。這個階段,要取得東家的信任很難,有些把作師傅還會故意刁難你,這時就要看你的手藝和能力了。靈活點的人,往往能把刁難轉化為樹立自己威信的機會;能力不夠的,就會多吃幾遍苦頭,甚至一輩子被打壓。
有一次帶班老司刁難黃樹銀:他趕到工地時別人已經(jīng)開工。帶班老司看了黃樹銀一眼,跟他說今天要編畚箕。黃樹銀說“好的”,就取料編織起來。老司見難不倒他,又換了個說法,說要編方籮。黃樹銀馬上取料、剖篾。那時他的剖篾功夫在同行的半作中比較有名,一根竹子可以剖成8層。他剖好篾,手腳不停地編織起來,到晚飯時間,一對方籮即將完工。帶班老司一看難不倒他,怕自己難堪,就開始對黃樹銀說好話,讓他先收工吃飯。黃樹銀說:“不做完不吃飯!”從此,再也沒人敢為難他了。
[態(tài)度]粗活當作細作編 誓存善心做好事
做半作4年,壓力很大。幸好黃樹銀能吃苦,跟著上手老司取料、剖篾、構思、起手、收網(wǎng)、上杠(梁)等,學會了各道程序,掌握了百把種花樣的編織技法,進步很快,后來就幫老司帶徒弟、帶半作,成了實際上的把作老司。遺憾的是,黃樹銀做半作時,日寇大舉侵華,農(nóng)戶已過不上安生日子,像老祖宗傳下的那些帶花紋的高級竹編器具已不大有人做了。成為一個合格的篾匠,光有手藝不夠,還要人品過硬。
有一次在蘭溪做活,吃過早飯,東家?guī)麄內(nèi)タ粗褡?,說要做米篩、糠篩。黃樹銀說這些竹子不適合做這些家伙,只適合做畚箕等粗活。東家堅持要做米篩、糠篩,他們勸說無效,只能無功而返。如果碰到一些光顧賺錢的篾匠,可能也就按東家的意思做了,過個兩三年,器具就沒法用了,不明事理的東家還認為是篾匠手藝不過關,傳出去就是一個臭名頭。所以,不管生活如何艱苦,黃樹銀都堅持一個原則:哪怕是粗活,也要盡量編得細一點。粗活當作細作編,雖然工資沒有增多,但名氣是自己的,對提高自己的手藝也有幫助。
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接下來又是4年解放戰(zhàn)爭。1946年至1947年,黃樹銀在蘭溪柏洋做篾,住在房東王老伯家里;1948年,他又和師傅黃培金做伴,在蘭溪馬澗干活。1948年下半年轉移到富陽縣小源山一帶,次年又回到蘭溪小盆山。1950年,在蘭溪董宅橋頭做篾。20多年漂泊在外,就像一株飄蓬,行無定蹤,居無定所,身邊乏人照顧,黃樹銀對這種長期出門的生活也厭倦了,只想安定下來。
1949年5月,東陽解放了。第二年,土改開始。從1951年起,黃樹銀就在家里種田。千祥一帶種藥材為主,當?shù)剞r(nóng)民有種元胡、白術、芍藥的傳統(tǒng)。農(nóng)閑時分,他就編織藥簍補貼家用。那幾年在家里干活,黃樹銀享受到了出門從未有過的好處,不僅熟悉了本地人,而且打出了名氣,來家里定做篾器的人多了起來。有一次,一個陌生人找上門來,說要定一批藥簍,并付了5元錢的定金,講好下個集市日來取,結果沒有來。當時黃樹銀沒有記下他的姓名、地址,后來詢問了好多人,都說不認識他,錢也無法退回。黃樹銀說:“至今60多年過去了,我還沒有找到他,這5元錢一直掛在心上,過意不去?!?
30歲那年冬天,黃樹銀患了一場大病,差點去見閻王。他得的是帶狀皰疹,整整一年臥床不起,到處求治不能痊愈。后來,巧遇回鄉(xiāng)的軍醫(yī)陳樹木、陶寶珍夫婦,手到病除,救了黃樹銀一命。20多年后,陳樹木醫(yī)生再次回鄉(xiāng)探親。黃樹銀知道消息后趕去道謝,他卻說:“年紀大了,記不起來有這回事了。”
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這一趟死里逃生,讓黃樹銀無災無難地活到了現(xiàn)在。“感謝這世上的好人,也感謝老天爺,總是在我遇到難事的時候讓我碰到好心人?!边@也讓黃樹銀堅信: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存善心,做好事。
[鉆研]提花工藝得靈感 開創(chuàng)編法創(chuàng)精品
大病初愈已是1953年春天。因為生病,編扎藥簍的業(yè)務自然失去了,黃樹銀需要另找路子。家里不放心他出遠門,只能當起了流動篾匠,在附近村莊干活。第二年,他和金村的篾匠老司馬朱奎在后馬大宗祠組織了“千祥后馬篾業(yè)合作社”。1956年,他又成為了東陽竹編生產(chǎn)合作社的組建成員之一。
過了兩年,黃樹銀成了合作社里的技術骨干。他主要負責編織樣品,碰到難度較大的結構或者圖案比較復雜的,先由黃樹銀編出樣品,再教給其他人。當時,東陽竹編總共有16種主要編織技法,經(jīng)過組合,可以編織約200種花紋。但即使這樣,面對進出口公司發(fā)過來的訂單,還總是感覺不夠用。面對復雜的花紋,黃樹銀經(jīng)常要琢磨很久。當時他們采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六篾起頭法,能夠編織的花紋比較簡單。后來有一次,他回村時看到有婦女在“耕布”(東陽土布組織經(jīng)線的技法),想到母親小時候告訴自己的話,織布時經(jīng)線起頭多,花樣就變化多。這就是著名的“提花工藝”。黃樹銀靈光閃現(xiàn),想到一格竹編花紋以3根篾絲為單位,能不能增加起頭的篾絲數(shù),這樣穿插組合的機會就增加了很多,編出的花紋就比較復雜。抱著這個想法,黃樹銀嘗試了一下,結果正如自己所想的,非常成功。后來,這種編織方法被大家紛紛采用,成了東陽竹編主要的編織方法。
“要做得最好,就需要自己創(chuàng)新?!秉S樹銀在學習傳統(tǒng)技藝時,主要靠眼勤、手勤,在師傅干活時偷偷記在肚子里。一般匠人只是沿用師傅的手藝,一輩子不知道變通。他卻擅于總結規(guī)律,會動腦子,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藝。當年,黃樹銀在蘭溪一帶做篾時,當?shù)孛康酱虬滋牵溠刻牵┘竟?jié),都要編織一種葫蘆狀的篾籠。篾籠有彈性,當榨碓壓下時,可以擠扁篾籠,裝在籠內(nèi)的“麥芽”就會被壓出汁水。等汁水擠干凈后,倒出籠里的渣,籠子就又恢復原狀,可以繼續(xù)使用。當年農(nóng)戶生活困難,打白糖的農(nóng)戶對于各種工具的使用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找做篾師傅修補時,這種精巧的編法引起了他的興趣。黃樹銀很快就研究出了技法,后來又給當?shù)氐霓r(nóng)戶編了多個“葫蘆袋”。圓形的葫蘆底部,其實是用篾絲起頭編出八角形,再增加篾絲穿插交織,使中間部分膨大,往上再逐漸減少篾絲收縮。1979年,他在竹編廠參與的另一件“國寶”級精品《香爐閣》制作中,遇到香爐的腹部編扎出問題時,就馬上想到它的底腹與蘭溪“葫蘆籠”構造差不多,于是把這種辦法移用到了《香爐閣》的內(nèi)膽編織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了這一嘗試,從此之后,東陽竹編許多高檔產(chǎn)品中都采用了這種內(nèi)外雙層編織技法,圓形內(nèi)膽的編織不再是難題。
“對于黃樹銀師傅的技藝,我最佩服兩點:一是他的竹編作品非常精致,二是各個部件的連接處嚴絲合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何大根說黃樹銀還有一個訣竅就是:永遠不要忽視簡單的東西,一切復雜皆從簡單來。他這一生,從鄉(xiāng)村篾匠轉為工藝美術從業(yè)者,從造型簡單的農(nóng)家生活、生產(chǎn)器具,轉為做竹編藝術品,走的正是“由簡入繁”的路徑。他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大道至簡”才是一切手工技藝的根本。在黃樹銀看來,復雜如《香爐閣》者,技藝并不比民間常用的提籃復雜多少。他老是教導年輕人:不要因為東西簡單就用心少。
[蝶變]參與創(chuàng)作新國寶 默默無聞真英雄
1958年10月,合作社搬到了東陽城區(qū)的盧宅。這一年,該社與上湖木雕廠、巍山木雕廠合并,成立了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職工400多人。第二年轉為地方國營工廠,改名為東陽工藝木雕廠。1960年,黃樹銀任竹編車間主任,兼任車間黨支部書記。
1959年6月,黃樹銀作為創(chuàng)作組大組長、帶領團隊集體創(chuàng)作了六扇花鳥竹編屏風代表浙江省獻禮國慶10周年。國慶期間,這件作品赴京展出,后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作為珍品收藏。他個人編織的《八角提籃》被選中,后來也成了國慶獻禮作品,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1959年,國慶獻禮作品赴京展出時,黃樹銀在天安門廣場留影
1978年,東陽木雕竹編工藝廠分離,單獨成立東陽竹編工藝廠,黃樹銀作為元老仍奮斗在工作一線。
東陽竹編精品無數(shù),被稱為國寶級珍品的有兩件:《九龍壁》和《漁翁》,它們都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
1978年黃樹銀(右一)在東陽工藝竹編廠與同事合影
1983年初,黃樹銀參與了珍品之一《九龍壁》的編織。當時,黃樹銀已經(jīng)退休,仍被廠里留用。這件作品運用了150多種編織技法和花色圖案,9條龍用不同的圖案、不同的編織技法。黃樹銀負責其中2條龍的編織,分別是“多樣壓花人字混編龍”和“篾編方格龍”。歷史上的鱗都用了“方眼”也就是方格紋或者菱形紋代替,能不能恢復真實鱗片弧形的樣子?這樣可以考慮用波浪紋。但波浪紋連在一起的曲線,中間不能截斷,不像魚鱗上下交錯。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黃樹銀把篾絲起頭后,放在紙樣上,慢慢地挑壓篾絲,以8根經(jīng)線、5根緯線為單元,以“壓七挑一”為基礎,逐漸改變減少為“壓五挑二”“壓三挑四”,再逐漸返回,編織出了簡單的魚鱗紋。這樣離美觀還較遠,為此他又加入了“十字紋”,這樣一來難度加大。最終,黃樹銀利用幾十年的編織經(jīng)驗,不久也攻克了這個問題。這種“壓花人字混編”被大量運用于鱗片和羽毛編織。他的徒弟何大根還把它收入東陽竹編編織技法圖案100例,編織成樣片,被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兩條龍的樣片編織出來后,分別交給姚正華的妻子金玉堂和黃樹銀的徒弟金菊梅正式編織,他負責技術指導。此外,黃樹銀還負責編織了《九龍壁》上的云紋和火球。
1984年2月,《九龍壁》完成編織,當年被評為國家工藝珍品。參與制作的工人受到了東陽縣的嘉獎。二輕局給他記了一等功,并獎勵100元。黃樹銀說:“這是我這輩子獲得的最高獎勵,也是我在竹編廠工作30年來最完美的結尾?!?
《香爐閣》是黃樹銀在竹編廠參與的另一件“國寶”級精品。它參考了我國古代三腳香爐鼎的造型和明代閣樓建筑結構以及裝飾方法,運用了多種高難度的編織技巧,是東陽竹編立體精細竹編的代表作。1979年編成后獲得輕工業(yè)部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獎,選送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陳列,后被送到日本、美國、中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qū)展出,被國際友人譽為“中華民族當代竹編藝術的杰作”。
原東陽竹編工藝廠廠長、原東陽市二輕局副局長周堯柱說:“黃樹銀同志一生制作精品無數(shù),在改革開放初期東陽竹編里程碑式的精品創(chuàng)作中,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樣一位技藝超群的竹編藝人,因為20世紀80年代之前合作化生產(chǎn)的體制下,還是沿襲著“匠人無名”的傳統(tǒng)做法,極少有作品署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福禮說:“他制作了無數(shù)出口樣品,最后的‘署名’都變成了一個個編號。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但他于1980年辦理了病退手續(xù),這一切又搭不上邊了。他沒有‘不平則鳴’,始終盡心盡力做好每份工作?!?
1980年光榮退體(前排右一)
[啟示]授徒課子承竹藝 匠者仁心得真?zhèn)?/strong>
“做手藝是我一輩子的愛好,把竹編手藝傳下去也是我這輩子的心愿?!秉S樹銀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黃樹銀認為,儀式感很重要。鄉(xiāng)下人把拜師傅這事看得很重,要有拜師儀式,要交師傅錢,最不濟也要有見證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理就是靠這種儀式支撐起來的。在竹編廠,他有3個徒弟:金菊梅、嚴升娥、何大根?!拔也凰闶呛脦煾?,但他們都是好徒弟?!秉S樹銀說:“評價徒弟的成就,如果以有沒有出息作為標準,我覺得3個徒弟都很有出息,何大根是工藝大師自不必多說,兩個女徒弟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已經(jīng)做得相當出色,技藝水平在竹編廠都是非常出挑的。”
黃樹銀和妻子丁章玉先后育有3個兒子、1個女兒。4個子女都很孝順,讓他比較省心。其中,二兒子黃學敏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小兒子黃小明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是目前中國木雕界最年輕的國家級大師。
言傳不如身教。小兒子黃小明回憶說:“我剛開始學習木雕那會兒,經(jīng)常在晚上練習新的雕刻技法,父親在一旁做竹編。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中我難免心生疲倦,但看到父親平靜如水地做著竹編,篾刀與雙手的配合簡直天衣無縫,頓時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鞭策,疲倦也消失無蹤。”
黃樹銀與兒子黃小明聊天
什么是工匠精神?93歲那年,黃樹銀要編一幅36角的“?!弊纸o小兒子。一大早,他就興致很高地開始編織,到傍晚時已經(jīng)編了九成。 但是黃樹銀突然停下來,準備重新起頭編織。黃小明詫異地追問原因,他淡淡地說:“我編錯了一根篾,我要重新起頭,重新做一幅給你,我不信我編不好!”說罷,黃樹銀隨手將辛苦一天編織的作品扔進了垃圾桶。36角圖案的竹編對技術要求極高,除了竹篾尺寸要一致,編織力度更要均勻,稍有用力不均就會走形,依賴的完全是一種心力。而黃樹銀卻在接近完工時因為一根篾編錯,就直接將其扔進了垃圾桶。黃小明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種源于“樸實認真誠為本,酬勞高低勿計較”的“老式做派”,不正是時代所呼喚的“工匠精神”么?
“黃老先生當?shù)闷稹蠼场@個詞?!焙奸g認為,這一代手藝人,最初是在農(nóng)耕社會即將面向工業(yè)社會轉型的遺緒下,學習手藝安身立命,生活之苦與歷史上的手藝人并無二致,但在新中國成立后,他又“適應”了消費文化和富有特色的外貿(mào)體制下,將手工藝的創(chuàng)作推陳出新;在生存、家庭、集體、創(chuàng)作、榮譽諸種關系面前,又以嚴謹和謙遜,不計得失,這足以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竹編藝術家的優(yōu)秀者。
如今,黃樹銀與兒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已經(jīng)不再需要為了謀生而去做竹編,但是80多年養(yǎng)成的動手習慣,使得他一刻都不愿意停下來,拾掇園子,種植菜蔬。在黃小明新東陽木雕有限公司的個木園內(nèi),見到了這位耄耋之年的老匠人。黃樹銀笑容淡淡的,那么溫暖。所謂仁者壽,就是像他這樣具有像竹子一樣“德行”的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