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陀以慈悲度人,我等應以平常心待物;菩薩示現(xiàn)以美,吾儕必以誠心敬之。古正法時佛教布道,不立文字,不設偶像,心心相印,衣缽傳燈。佛涅槃后五百年,有大王者阿育王出世,愿造等身佛像以長供之?!跋穹ā敝畷r,佛教復興,東移震旦,盛于隋唐。復經(jīng)歷代,至今不衰,良有以也。常見者,金銅及石玉偶像,殊不知,木質(zhì)雕像良非一般,因易腐爛損毀,難以保存。因此,不殘者稀少,精美者難覓。木像雖以宋元為盛,但珍品存世量極少,且多被國外各大博物館收藏,以為鎮(zhèn)館之寶。
佛陀以慈悲度人,我等應以平常心待物;菩薩示現(xiàn)以美,吾儕必以誠心敬之。古正法時佛教布道,不立文字,不設偶像,心心相印,衣缽傳燈。佛涅槃后五百年,有大王者阿育王出世,愿造等身佛像以長供之?!跋穹ā敝畷r,佛教復興,東移震旦,盛于隋唐。復經(jīng)歷代,至今不衰,良有以也。常見者,金銅及石玉偶像,殊不知,木質(zhì)雕像良非一般,因易腐爛損毀,難以保存。因此,不殘者稀少,精美者難覓。木像雖以宋元為盛,但珍品存世量極少,且多被國外各大博物館收藏,以為鎮(zhèn)館之寶。
本書所著錄的木雕佛、菩薩、天王、羅漢等造像精品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它們來源有自,淵源可考,背銘可依,專家可鑒,實物可看。至于它的藝術(shù)欣賞、技術(shù)水平,以及更深層次的學術(shù)價值,尚待學者、方家們的研究考證。書中收錄的觀音菩薩造像無疑是最大的亮點,而觀音菩薩所呈現(xiàn)給人們的“三美”——“靜謐之美”、“自在之美”與“動靜之美”,又是亮點中的亮點。所謂“靜謐之美”,是指它給人的一種靜態(tài)的神秘之感,因為她是神,所以神秘;因為它是偶像,所以是靜態(tài)。所謂“自在之美”,是指觀音造像所呈現(xiàn)給人的一種“大自在”之感,其大無邊;其自在有形有態(tài),但非常人所可追及?!白栽凇笔且环N解脫,但非常人“捆綁”后的“解脫”,亦非慮者思緒理清后的“解脫”,而是“成就”以后的“解脫”。此“美”是一種“真善美”,而非俗人所說的“嬌艷之美”。在此“美”之下,觀眾可能被融化,信眾可能會皈依,智者已覺無智,美者自覺己丑,愚者開悟、俗者趨雅、馽者解脫。所謂“動靜之美”,那是一種絕美藝術(shù)的體現(xiàn),物我合一的狀態(tài)。箴言道“動靜等觀”,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動靜不分、動靜合一。佛的慈悲、菩薩之美,完美地借偶像之形骸形神兼具地表現(xiàn)出來,使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看似動實是靜,望似神近似人實是像。這就是偶像的魅力,這就是造像的神奇,這就是宗教的作用。(本文作者是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